查看原文
其他

“请”弗洛伊德解读《绿皮书》,也回答“黑人弗洛伊德之死”

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1-12-06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公益心理科普自媒体团队招募:编辑|翻译|校对|美编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19-2020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19-2020版)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乔治·弗洛伊德,注定是个会载入史册的名字。


他在世界上的最后7分钟影像,以最惨绝人寰的悲鸣“我不能呼吸了”,点燃了整个美国,旋即也在全世界引发了巨大的回响,酿成自1968年马丁路德·金遇刺后最大的反种族歧视示威运动。


这位美国黑人冥冥之中和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同名(姓),也让这起悲剧性事件多了一番意味。有那么一刻,我在想:不知道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如何看待弗黑人洛伊德之死,以及他死后卷起的风暴的?他又会对黑人弗洛伊德以及那些饱受压迫的人说些什么?




后来我发现,其实他早就说过了。他在近100年前,在1920年代出版的《自我与本我》中提出的防御机制,恰好可以解释绵延已久的种族歧视现象以及反种族歧视抗暴运动,并且也暗含了解决方案。


我们该如何理解歧视,遭遇歧视的人应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反复重演悲剧画下休止符?这些“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问题,我试着“请”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来回答。


为了更好地阐述我的观点,我会借用经典奥斯卡获奖影片《绿皮书》。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60年代,讲述白人托尼被黑人音乐家雪利雇佣,作为他南下巡回演出的保镖兼司机。在为期8周的时间,以经典的公路片的叙述逻辑,讲述两个本来对立的阶级(白人和黑人),是怎么达成和解,并且成为好友的。




01一、种族歧视的背后,是防御自身深深的羞耻感TITTLES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理解《绿皮书》的背景,我们先科普一下美国种族歧视的历史。


种族歧视可以说是美国的原罪,在备受好评的1789年美国宪法中,黑奴却被当做3/5个人。世界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深刻揭露了美国当时奴隶制的黑暗,1860年代美国南北内战,也是因为奴隶制而起。1863年获胜的林肯总统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告美国废除奴隶制。然而,各地还在实施《吉姆·克劳法》(至1965年废止),即种族隔离政策,特别是在美国南方诸州,将所有的公用设施都设置为黑白两份,如厕所分黑人厕所、白人厕所,学校分黑人学校、白人学校,公交白人坐前半部、黑人坐后半部,白人和黑人的墓地也要分开。



黑人遭受的歧视性待遇在电影中也完整呈现:黑人音乐家之所以雇佣白人保镖,是因为生活在美国北方的他,要到美国南方演出,而当时的南方是对黑人歧视最严重,可谓以身涉险,这才需要一个白人来“罩”着他。电影中,当两人前往南方演出的过程中,路上遭遇警察无端盘问,对黑人实施的宵禁、不允许黑人进餐馆、厕所等细节都充分体现了种族隔离的色彩。而电影片名《绿皮书》就是一本在美国黑人中曾经风靡的旅行书,记录那些地方是对黑人友好的,避免黑人在出行过程遭遇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弗洛伊德遇害的明尼苏达州,是美国北方州。本是对黑人相对友好的州,竟然也发生这样的事,也难怪美国非洲裔大动肝火。


看到这里,善良的你,会觉得对这些美国白人的“骚操作”多少有些心理病态,同样也会感到大惑不解,他们为何要这样做? 我敢说,很多信奉种族歧视的美国白人估计自己也讲不清。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请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对人类的重要贡献,就是发现了人类的行为主要不是受意识,而是受到无意识掌控的。


无意识是我们自己都觉得难以启齿的内容,所以被压抑在内心深处,日常我们没法意识到,但是会通过各种“骚操作”体现出来。


因为无意识自己都难以接受,为了不让无意识影响我们的日常,弗洛伊德发现人类会建立各种防御机制来抵御无意识的干扰,以避免体验无意识深处的痛苦感受。


而有一种防御机制,也是比较原始的防御策略叫分裂


分裂是指,将好的部分给到一部分人,把坏的部分(也就是无意识中存在,但是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分给了另一拨人,这样就能让自己感到能够保留好的感觉,而不必去体验那些不好的感觉。


然而,在每个人的身上,可能好的部分和不好的部分都会存在,这种分裂,只是心理作用,并不改变实质。


非黑即白、非友即敌,这样二元对立的视角,其实都是来源于人类这个原始的防御机制。


我们考察种族歧视以及具体的种族隔离制度,白人一边,黑人一边,白人好像就是高一等的,黑人就是低一等的,包括延续至今的对黑人执法的过当做法,会发现他们的做法其实正是分裂这个防御机制的具体体现。所以,种族歧视的心理实质是无意识冲突的外在体现。



通过这个机制,他们实现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把觉得自己不好的东西分裂了出去,并把这些东西给到黑人,认为那是黑人所特有的,这样自己身上就只剩下好的、可以被接受的一面,其实他们看不起黑人的地方自己也有,只是自己不愿意承认,害怕看到自己也有这一面罢了。


然而,因为分裂这个防御机制太过原始,所以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采用分裂机制的人,他们把哪些不好的内容抛给了黑人群体,这并不证明黑人就那么不好,恰恰证明的是,自己内心有这些不好的一面。这正是种族歧视者最大的悲剧和最大的讽刺,因为绕了一圈,其实他们才是最看不起自己,最不能接受自己的人。


而这种看不起和不能接受,通过分裂的方式投射给了黑人群体,另外为了摆脱对自己不足的羞耻感,他们往往会下意识选择羞辱他人。


这就是完整的种族歧视的心理过程。其实不仅是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贫富歧视、性取向歧视等,基本都遵循了这个分裂的心理防御机制运作模式。


让我们看看,《绿皮书》中是怎么展示这个心理过程的:


男主白人托尼丢了在夜场的工作后,第二天醒来,看到一大家的男人都在他们家,他们声称男主妻子找的修理工是黑人,他们是来保护她的,其实他们坐在一起看球赛看得火热。这一段开场和整个剧情关系不大,但是却很深刻地用两个细节揭示了“种族歧视”的心理根源:


1、男主家人背着黑人,用意大利语(男主家是意大利移民)说,他们黑人现在的工作,本应该是他们意大利人的。


一大家的男人都没有去工作,而是在家看电视,再联系到男主也失业,可见,他们的实际情况没有比黑人修理工好多少,他们实际上是一个阶层。但是,恐怕他们不太能面对自己的不好,甚至连黑人都能有一份工作而自己却没有,于是他们“分裂”了,认为黑人肯定会做坏事,而他们就理所当然成了“监工”。



2、男主妻子对黑人一向比较友善,给他们倒水,并送他们出门。但是男主却盯着黑人喝过的水杯不放,感到碍眼,最后他把两个水杯都扔到垃圾桶了。


要知道男主家经济条件并不好,家中发霉也没有钱整修,但是他倒是舍得扔掉两个比较精致的水杯。电影给到水杯的特写颇多,可见导演有意用水杯说话。其实水杯本没有好坏之分,不会因为黑人喝过就丧失用途,但是在男主心中,被黑人喝过的水杯就不再是好水杯了,这其实是因为当他们把自己的“坏”分裂给了黑人后,他们便无法面对“坏”的象征(因为被黑人用过,水杯也就成了“坏”的象征)。与其说水杯会让他想起黑人,不如说在提醒他也不够好的事实。而这种感觉是无意识在表达,意识在拼命抵制的



在电影之后出现的人物,如那个刁难他们的警察等,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被上司欺压的。他之所以欺负黑人,从“分裂”的角度,是因为他可以从黑人身上看到自己被欺辱的一面,而这一面是他万般不愿意接受的。


可以说,弗洛伊德发现的“分裂”机制,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特别是人类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的表现,是颠覆性的,他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类社会分裂的根本原因,而且这个原因是如此悲剧和荒唐:我们建立的“分别心”,竟然不是因为别人真的跟我们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我们不能接受自己,是因为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



当然,这一揭示对反歧视工作也是有启发的。为何美国种族歧视问题,过一段时间就会死灰复燃?


是他们不懂众生平等、要善待他人的道理吗?


如果是意识层面的问题,那么进行教育是有用的。


但是,如果是无意识层面的问题,那么用教育是无法说服无意识的。既然现在我们知道,这是无意识层面的问题,那么该做的是从改变“分裂”的防御机制入手,方能奏效。



02二、被歧视之后的两种常见应对模式TITTLES



乔治·弗洛伊德之死立马掀起了一场风暴,虽然许多人呼吁要克制,要和平示威,但是架不住汹汹民意,许多人带着悲愤开始大肆破坏,一时间大有要向美国精英阶层宣战的意味。


如何理解这股以破坏为手段的反抗浪潮?


在网上有一段很火的视频,一个年轻很轻、个子不高的黑人女性面对大众的演讲中说道:


建筑物被烧,不仅仅是为弗洛伊德,而是为了让纽约、让加州、让全国的人民知道,我们真的受够了!


不要跟我们说这是打劫,你们才是打劫者,美国已经打劫了黑人,每个人刚来到这片土地的时候就打劫了原住地居民,所以打劫才是你们做的事。


我们从你们那学到了暴力。暴力,正是我们从你们那学到的东西。



这一段演讲,可以说据理力争,也为示威游行的愈演愈烈似乎提供了理论性基础,而且也立马让许多人失去了道德立场。是呀,黑人被你们压迫了那么多年,他们不过只是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你而已,你说他们不对,又有什么资格这样“双标”呢?


 面对种族歧视,一个最常见的反应,便是采用攻击者的方式对待他们。


这一点,弗洛伊德其实也是有洞见的。


弗洛伊德在防御机制中,专门提出了一种叫“攻击者认同”的机制。那位黑人小姐姐解释了“攻击者认同”意识层面的内容,即他们这么做,其实是效仿了当初对待他们的人,但是却没有解释其深刻的心理原因。“攻击者认同”更深层的解释是,因为别人对自己的折磨让自己感到非常的痛苦,因此会采用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方式,也就是说采取和攻击者一样的方法,其目的并不是攻击,而是为了让自己不再感到弱小、疼痛,也不会有这种无助感,其实质是在对抗内心深处难以承受的这种痛苦。


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别的更好的办法,所以悲哀地选择和攻击者学习,成为和攻击者一样的人,以为这样的方式才能抵御痛苦。


在电影中,白人男主托尼也生动地展现了“攻击者认同”。


在那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他们迷路了。他作为司机被警察拦了下来盘问,不得不从车里出来,淋雨。紧接着,警察还要求坐在后排的乘客也就是黑人男主雪利也要下车淋雨。然后,警察开始盘问他的名字。当他告诉警察自己的名字,并解释这是意大利语的时候,警察说了一句:


我现在知道你为什么载着他到处兜风了,因为你也是半个“黑人”!(也就是认为意大利人也比较低级的意思)



这个警察的每一个举动,其实都在用言语和身体虐待来攻击托尼,托尼在前面几个攻击的时刻还是忍住的,但是这句话一出,他受不了了,立马出拳一击。这符合他比较粗俗、没有什么文化的人设,也是“攻击性认同”最生动的体现。


“攻击者认同”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很常见的一种应对方式。


但是,有些人不会采用这种方式,而会以另外一种形式体现自己的攻击。


有些人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情感反应,甚至被攻击了,也依然彬彬有礼。


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中,称这种模式为“反向形成”。也就是说,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想攻击对方,但是这不被允许,所以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明明应该是很愤怒的事,但是却可以微笑以对,好像一丝一毫都没有动怒。


电影中的黑人演奏家雪利,可以说是“反向形成”的集大成者。



他和人们对黑人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他有文化,懂礼貌,用词讲究,在各种社交场合都非常注意自己的礼节,他甚至还教导白人托尼如何说话、如何穿衣等。托尼随意扔东西,他还要求司机开车回去捡起来才行。


可以说,表面上看,他比白人自以为的理想型白人,更符合那种理想状态的白人。当然, 如果真的存在的话。


说实话,我在一开始并不是特别喜欢雪利的也是这点。因为他的各方面都太刻意了,不够真实,像装出来的。哪怕是面对一路的敌意,他也是文质彬彬的,好像就没有丝毫的不快。


电影中经典的“吃炸鸡”桥段可谓把他的这一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托尼请他吃一块炸鸡,可以雪利就是不肯吃,理由有:对他的嗓子不好, 不是所有的黑人都要吃炸鸡,我的毯子上要粘上油等,甚至还说这里没有盘子怎么吃。他还是在维持一个上等社会高高在上的人设,因为在他心中用手吃炸鸡这种,完全不符合自己努力营造的人物形象。


所以连托尼也看不下去了,硬是“逼”他吃下了那个炸鸡。虽然在津津有味地吃炸鸡的过程中,他还是说了一句“这样好像不太卫生”。



在他的潜意识中,他大概是这么想的:既然白人攻击黑人,那么我就成为比你们还要白的白人,我把内心的愤怒完全泯灭,我完全不会反过来攻击你们,这样你们就找不到攻击我的理由了吧?当然,这样的话,我的攻击性也不会突然爆发,发生那些可怕的事吧?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弗洛伊德,他对于人类的心理有着非常细腻且深刻的洞察。


03三、打破歧视和反歧视循环的心理学破解之道TITTLES


所以,“分裂”引起了另一方的“攻击性认同”或“反向形成”,两者形成了一个重复性的循环。美国历史上,不断上演这样的反抗种族歧视运动,好一段时间,但是过一段时间又会死灰复燃,旋即再来一轮这样的大风暴。即便出来一个黑人总统,也无济于事。这次也有不少学者悲观地预测,这不过是历史上多次抗暴运动的2020版而已。


那么弗洛伊德有没有提出一些破解之道呢?


其实弗洛伊德他的后继者——遵从弗洛伊德的思想、发展弗洛伊德思想的学者,是提出一些探索性思考的。


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这个部分,同样也是借用《绿皮书》电影里的情节。


首先,我先谈谈被歧视的人该怎么办。


他们在监狱的那个夜晚,雪利告诉托尼:暴力永远无法取胜,坚守尊严才会赢,因为自尊总会让你占理。但是因为托尼的所作所为,会让他们理亏。


我记得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曾经说过“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中文意思是:当别人往道德的低处走时,我们要继续向高处前行。



这两段话其实是对“攻击者认同”模式的回应。


如果你不认同他们,那么就不要把自己变成他们。


如果你希望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地,那就继续按照占理的那方应该有的表现行事。这其实是从道德的角度实现了“升华”。


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等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


在电影快结尾的时候,托尼在帮忙调解餐厅纠纷的时候,又遭遇了一次攻击,然而这次他及时收手了,没有继续用攻击性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这也是电影给那些深陷报复模式“攻击性认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型的解决方案,即我们可以把对对方的攻击升华为一种自己比对方站在更高道德位阶,以这种方式“攻击”对方。


那么对于那些习惯“反向形成”的人,又该如何是好?


雪利这一路,其实遭遇过许多歧视,他大多都是咬牙坚持,以维持自己的那个不攻击他人的完美形象。然而,他也在转变之中。


最后一场演出,是在一个餐厅进行。然而当他想要在表演之前,到餐厅就餐的时候,却被告知他作为一个黑人,不能在那就餐。因为这是一个白人餐厅。按他之前使用厕所被拒绝,然后开车回去用厕所的做法,他大概会另外找一个餐厅吃饭。


但是这次他终于说了不。他没有用攻击的做法,但是他拒绝了演出。



然而他到另一家餐厅,在吃饭的时候,被托尼等人怂恿上台表演节目。于是他在那个允许他就餐的餐厅,非常欢快地进行了一场义务演出,台上台下都非常尽兴。可以说,这也是这一路,他所有的表演里最欢乐的一次,这也回归到了音乐的本质,那就是愉悦身心。


对他来说,自己一直是活在“金丝雀”,是白人世界给予黑人平等地位象征的“活招牌”,他自己也明白“我下了舞台,别人还是把我当黑人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活得非常压抑,因为实在活得太假了。而现在,他终于可以从“反向形成”中走出来,直面自己内心的情感:


你既然不喜欢我,那我就选择不跟你在一起,我做一个转换,和那些喜欢跟我在一起的人相处,并且向他们展示我的才华,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升华”:当不用不为金钱不得不去做事,他可以由着内心,从事公益的利他活动。



我记得网上还有一段视频也很火。


是一个30多岁的黑人男子对16岁的黑人男孩说的,大意是说,我们今天站出来,用这种方式抗争,但是不希望你参与。你们还年轻,如果你不希望10年后,还在做这样无用的抗争,我希望你们能够想出更好的办法,去改变这个局面。



这可以说是对“升华”最好的注解了。


那么对于那些深陷种族歧视的人来说,怎么办呢?


弗洛伊德和他的后继者们也提出了一些思路。


“分裂”如何不再继续?


这需要一个人从“分裂”的状态,进入“抑郁”的状态。抑郁通常不是一个好词,但是在这里确实一个高功能的词汇,她所代表的是一个人在他的内心世界,可以容纳好和坏的存在,也就是说他可以接受不好的部分,这当然是有点令人悲伤的,但这才是现实。


电影是如何展示“分裂”到“抑郁”的?


其实黑人和白人并不是这部电影唯一展示的分裂一面,有钱人和穷人,有文化的人和缺乏文化的人,异性恋和同性恋……大量的二元对立色彩在电影中出现,只是黑白人种更为突出,比较明显而已。


然而在电影的后半段,当托尼对雪利越来越了解,并且多次出手帮助他,尤其是当两人在雨夜车上的争吵之后,两人都吐露自己不为人知的内心,之前相对鲜明的对立慢慢走向了融合:


托尼告诉雪利,虽然你是黑人,但我的生活比你更黑暗。


雪利也告诉托尼,我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甚至还不是男人(暗指自己是同性恋),你告诉我,我是谁?



大家都把各自脆弱、复杂的一面暴露在人前,黑人和白人,也就不再是简单的刻板印象,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托尼在帮助雪利解决同性纠纷的时候,面对不好意思的雪利说了一句:


我在夜场工作多年,我知道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没错,就是这个复杂性,可以说是对“抑郁”状态最佳的解读了。




04结语: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TITTLES


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


电影中,黑人雪利替白人托尼写了好几份情书,写的收到信的托尼夫人感动不已。不仅如此,可以说所有托尼家的女眷,都非常渴望自己的丈夫能够给自己写一份这样感人的情书。人类对美好感情的表达和渴望,是一致的,不分性别、种族和取向。此其一。



看过乔治·弗洛伊德死前令人绝望的视频的人,很难不被他最终时刻喊出口的“妈妈”动情,在那一刻为之心碎。虽然弗洛伊德的妈妈,已经在2年前告别人世。


《红楼梦》晴雯死前,喊了一整夜的“娘”,《史记》的屈原列传写得更直接“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人在最脆弱的时刻,是不分种族和性别的。


那个时候的弗洛伊德,已经不再只是受压迫的黑人象征,我们也会想到自己,也会期待在最脆弱的时刻,能够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就像小时候我们担心害怕的时候扑到妈妈怀抱一样。此其二。


网上还有一段视频,这几天也很火,主人公不是黑人,而是一个白人警察。



他告诉愤怒不已的黑人兄弟们:


我们(警察)想要跟你们一起抗议,我已经把警察的头盔卸下了。但是我作为警长,我想把这场抗议变成一场游行。我想对你们说,我们这些警察都是爱你们的,那边的那位警察想要拥抱大家,所以请大家告诉我,我该怎么做?


(愤怒的群众,情绪渐渐平息,说:一起走)


好的,一起走,一起走!


于是,他和大家来了一场和平的游行。当然,这也是一种“升华”。


当我们卸下那些种族、职业的“分别心”,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仇恨和对立并不难化解,只需我们愿意用爱体会彼此的善意,然后并肩一起走。此其三。


END



都看到这里了,请动动手指给本文打个分


一杯咖啡读者调查时间


您还想看到“影视作品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心理分析”、“自我成长”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不要再杀一次被15岁女儿谋杀的律师母亲

“孩子每次玩都要我陪着怎么办?”|九个技巧让孩子学会独立玩耍

反对“离婚冷静期”的人,请先冷静

《蝴蝶梦》:活成别人影子的“追光者”,如何成为“发光体”?

拓展性知识啦!59个你可能不知道的性相关词汇

用童话故事《理解边缘型母亲》:如何解读和摆脱畸形的母女关系

当依恋发生“逆转”:不安全型依恋者如何改善与老年父母的关系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用生命影响生命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按图画影视组要求,增加声优和戏精招募

To 想脱单的你|参加访谈,让心仪的人主动来找你!

线上公益学习报名|啃书帮:共读《精神分析心理模型》(附抽奖)

公益招募|<学会评价:赞美和批评如何恰到好处>心理研修课报名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0最新版)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